本报讯(记者 彭未风 通讯员 李彤)日前,天津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河东区教育局、蓟州区教育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教育局等单位,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津疆两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津疆两地21所大中小学、7个专家工作室100余名教师在云端相聚,以音乐为纽带,赋能文化润疆工程,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活力。
一体贯通:大中小学协同,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
活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不同学段的五堂示范课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贯穿始终。
小学阶段,天津市河东区中心东道小学思政教师任平以“平凡烟火气 大美家国情”为主题,通过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感知家国情怀。中学阶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第一中学思政教师郭静从兵团模范人物真实事迹出发,深入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第一中学援疆教师冯越则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进行跨学科教学,以点带面生动诠释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高中阶段,天津市蓟州区第二中学思政教师李玉荣结合蓟州红色文旅资源,从历史纵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进行讲解。大学阶段,天津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璐以音乐创作为载体,通过解码《小白杨》等经典作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展现艺术与思政的共振力量。
五堂示范课既覆盖小学至大学全学段,课程设计符合思政教育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又涵盖数学、音乐等不同学科要素,呈现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多方聚力的新形态。
文化润疆:音乐架桥,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当‘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的旋律响起,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歌声和故事中,不由产生了向戍边英雄学习,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行动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教师袁婧说。
此次活动不仅有第一课堂的集体备课、示范授课、交流研讨,还有第二课堂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艺体专业风采展示”等环节,通过舞蹈演绎、“云”游蓟州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完成“认知-认同-践行”的教育闭环,收到津疆两地师生的热烈反响。
袁婧表示,此次活动以音乐为载体,将思政课的“大道理”转化为“小切口”,通过教师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解读、学生的演绎、线上的互动,链接起津疆两地思政课堂。并且通过援疆教师、支教学生等群体将天津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一歌”“一课一剧”的特色授课模式传递给当地,为边疆地区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听、可感、可传的创新范式。
协作升级:津疆携手,共绘“三共五同”新图景
天津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璐表示:“天津音乐学院已有两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援疆支教工作,结合艺术特色开展了系列活动。接下来我们会从‘聚焦共识、挖掘共性、资源共享’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同唱一首歌、同拍短视频、同读一本书、同办一活动、同上一门课’的‘三共五同’模式,进一步推进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的合作,推进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合作教育,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天津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迎表示:“此次备课会是天津音乐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实践。未来,学校将以天津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为抓手,通过津疆两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持续立足学科特色,共筑津疆思政同心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为教育强国建设奏响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