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眼看就要到了,有准备去音乐节的吗?
今年的音乐节好生热闹,一看海报“嚯,流量们也来搅和了”?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官宣参加音乐节的演员至少7位、而是很多人还不止一场,这是拍戏不赚钱立马转换赛道了吗?
“流量上音乐节”这事已经吵了好几天了,普通音乐节普通观众当然不爽:
“我花了钱、浪费了珍贵假期是为了听这种音乐节的?”
“现在音乐节没门槛了吗?为啥消费者要花钱满足明星的爱好?”
粉丝当然也在极力为自家哥哥站台:
“你有想见的乐队,我也有想见的哥哥啊。不想听就略过不行吗?”
确实,这批上音乐节的演员都打了个擦边球。你要说完全不会唱吧,有人前男团成员、有人手握抖音爆曲,上台也是能吼几嗓子的;
但你要说有多深耕音乐圈吧,以前天价片酬的时候咋没见你们想着一展歌喉呢?
当然,这事属于看破不说破。赚钱嘛,不寒碜。
但这里面很多浑水摸鱼的又该咋解释?
比如张予曦,我对她本人完全没意见,实在是观赏完她的破音舞台后,为接下来要欣赏魔音贯耳的观众们悬着一颗心;
再比如这位以“奶屁音”著称的女顶流,也要上摇滚音乐节了。
看这首发阵容,咱摇滚也是要变天了。万青、黄贯中都得跟着顶流小花混。难怪有网友辣评:
咱摇滚眼看着也是好起来了,都能搭上顶流小花了。
这几年的音乐节市场充斥着妖魔鬼怪。
前两年还是黄牛之争:犹记得某海边音乐节,黄牛居然连夜领着几十号人淌过及腰深的海水,只为逃票;
看这登陆沙滩欢欣鼓舞的人群,知道的是逃票成功、不懂的还以为诺曼底二次登陆了。
如今天价音乐节已经重新培养了大众的消费习惯,假期去看音乐节早不是提前一周省几顿饭的事、而是得提前一个月勒紧裤腰带了。
价格门槛升级了、消费内容却降级了。
演员上音乐节不算啥大事,坏事的是音乐节流量化。
比如流量上音乐节催生的“粉丝夜排”。
前几天刚结束的斑马音乐节来了个初代顶流,有激动的粉丝甚至两天前开始夜排。
看前线记者发出的战报,大家一看就是有备而来、马路边帐篷一扎,少说有数百顶帐篷。
要知道前几天大风降温,官方都发布了安全预警。但扎根夜排的粉丝压根劝不走;
实在是夜里降温冻得受不了了,只能在帐篷外裹满了保温膜;但妖风一吹,直接连棚顶都掀翻了。
连当地人都看不下去发出安全警告,上个音乐节见偶像连命都不要了?
吃这么大苦只为见偶像一面值得吗?
值得,至少对粉丝来说,这叫“给偶像前排撑人场”。
“夜排”才是音乐节追星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抢前排”,现场一开票大家便扛着长枪短炮开始百米冲刺;
看这视频里风驰电掣的身影,知道的是去参加音乐节、不懂的还以为诺曼底第三次登陆了。
看了下这位偶像的行程,今年也不止这一场音乐节;粉丝要真有这么爱大可直接冲去澳门看专场演唱会,为啥要在音乐节如此刷脸?
其实还是一个性价比问题。
这几年大家口袋都没钱,去澳门当然能美美看偶像几小时,但算上来回住宿交通的花销,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承受范围。
这时冲音乐节就显得很“经济实惠”了。
花上几百块不仅能看偶像唱歌、还能在路人面前给偶像充门面,一举两得的事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粉丝是爽了、只是苦了当地清洁工。粉丝如蝗虫过境、空留下被挂在树枝上的保温膜和随地抛洒的生活垃圾。
顶流偶像美美长脸、底层打工人负重前行,这样的音乐节不去也罢。
音乐节流量化的次生灾害,当然是水涨船高的票价。
搜索下带着流量名字的音乐节,票价已经直冲千元价位。
赵露思加盟的最高票价998元;
王源泡泡岛音乐节,最高票价1197元;
罗云熙音乐盛世咪咕汇,最高票价1390元;
除了票价变高,现在的音乐节定价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普通区早鸟票、前排观演区早鸟票、预售普通票区、普通票区、预售前排观演区、前排观演区;
看这五花八门的代号,观演效果是不能保证的,但韭菜是割得明明白白的;
这样对比之下,这样直接标出天价票的居然还带点粗暴的可爱;
为了顺应流量化,某些赚钱奇才的主办方还为粉丝特意定制了饭圈玩法。
为了充分挤占黄牛的生存空间,某音乐节居然自己搞了个APP,宣传可以提前购票。充98块可以提前2天买票、充28块可以提前1天买票;
但最后证明不过是把粉丝当猴耍,花了一张毛爷爷买了提前购票权、最后证明大家开票时间都一样。
愤怒的粉丝找主办方维权,最后当然是“主办方喜提海景房跑路”,官方账号居然成为第三方打工人的维权贴...
这骚操作充分证明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二流的音乐节只会在位置上搞小动作买高价;
一流的音乐节已经学会提前拍卖自己的购票权了。现在像大卖这样的主流平台已经开始有样学样,价格不仅得高、票还得更难抢,一切都是为了服务最高目的:涨价!
明眼人不难看出,音乐节需要流量是个伪命题。
这波能上音乐节的“演员”都有个共同点:
小爆、有点流量,但又不是完全不愁资源的资源咖。现在传统影视圈已经快被短剧掀翻天、大伙儿钱都不好赚了。正好音乐节来了个口子,据业内消息流量上次音乐节轻松入袋超百万,而且是唱完就走,简直爽翻。
音乐节的专业歌手降级成“跨界艺人”,且这种降级还能一降再降。
如今连网红都能请来上音乐节了,反正大家都是流量,明星自带流量、网红的流量自然也有人买单。
至于音乐?
粉丝会说,“我们哥哥有自己的歌曲有原创,去请教专业老师专门学习唱歌,还会喊麦、喊麦还是鼻祖高迪老师教过的;所以请大家正视所有职业,不要歧视网红。”
她们还会说:“人家票能卖出去就行了呗,努力的人站上大舞台有错吗?难道网红就应该一辈子呆在直播间吗”?
这番脑残言论我都懒得评判对错,只是粉丝给哥哥挽尊前先把错别字给修改了吧。你们哥哥应该“待在直播间”、而不是“呆在直播间”。
按这发展态势,今年音乐节的嘉宾好歹还是会唱歌的顶流、演员你们就该偷着乐吧,往后不知道哪里来的牛鬼蛇神都能上台了。
反正现在音乐节看的不是作品而是流量,要把某音网红都拉上音乐节大舞台,整活效果绝对比正经乐队强多了。
总而言之,如今的音乐节,正儿八经想去听音乐的反而是小众;
认真搞音乐的乐队也上不了音乐节,因为没流量、没流量就没人看、没人看就卖不出票、卖不出票就更不会请小众乐队,一套恶性循环就这么转起来了。
曾经乐迷把音乐节看做一片远离烦恼的乌托邦;
这里没有竞争、没有炫耀、没有拉踩、没有现实世界的一切烦恼,大家只是听歌就好;
现在的音乐节无疑更高大上了。
只可惜“高”的是票价,动辄千元的价位面前,人恐怕很难松弛;
流量自带的粉丝规模也更“大”了。夜排、抢前队,音乐听不听无所谓,排场一定得大;
至于“上”,现在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能上。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即使你在音乐节舞台上看到跳火圈、搞马戏的也不奇怪。
谁来音乐节听歌啊,不过是乐子人换个撒野的场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