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斜倚玉案,杨玉环身着羽衣纱裙,将《霓裳羽衣舞》的飘然仙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这一幕正是盛唐音乐巅峰的缩影,而李隆基也被后世称为“音乐皇帝”。
唐朝建立后,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此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会,也吸引了波斯、天竺等国的乐工,由此带来了胡琴、琵琶、羯鼓等西域乐器,丰富了唐朝的音乐种类。
唐太宗时期就已经设立十部乐,将外来乐种与中原雅乐并置,形成“华夷交融”的独特景象。
所以在宫廷宴会上常能看见太常寺乐工与高鼻深目的胡旋舞者共舞,唐代的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展现地淋漓尽致。
为了更加系统管理音乐事务,唐朝还建立了音乐机构。
太常寺下辖大乐署、鼓吹署,而梨园则位于长安禁苑,由李隆基亲自执教,这些梨园弟子需通过严格考核,技艺精湛者方能进入坐部,待遇远超立部伎。
李隆基的音乐天赋自幼显露。
据《新唐书》记载,他少年时便精通琵琶、羯鼓,尤擅作曲,在登基之前,他常与乐工通宵达旦地研习音律,创作了许多惊世之作。
开元二年,他正式设立梨园,亲自教授弟子演奏法曲,这种“天子执教”的模式在此之前是闻所未闻,直接开创了中国古代帝王参与艺术教育的先河。
李隆基对音乐是真心热爱,他对于唐代音乐的贡献也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制度的革新。
他打破了雅乐与燕乐的严格界限,将胡部新声与道调法曲融合,进一步推动音乐走向世俗化。
天宝十三载,他诏令太常寺将《婆罗门曲》等胡乐改编为汉名,并刻石颁布,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霓裳羽衣曲》,堪称唐代音乐的集大成者。
全曲分三部分,前六段无歌词,以乐器独奏、轮奏营造仙乐氛围,后十二段加入舞蹈,将道教羽化登仙的意境与佛教梵音完美融合。
唐朝音乐还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五声音阶开始广泛应用,所创立的坐部伎与立部伎,也为宋元时期的“细乐”“粗乐”提供了参照。
而李隆基创立的梨园制度更是一直沿用,现如今的戏班仍有“梨园弟子”的称呼,可见其影响力。
同时,唐乐也通过丝绸之路西传,深刻影响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音乐发展。
在西方,阿拉伯学者将唐代乐理著作译为波斯文,也促进了伊斯兰音乐理论的发展。
总的来说,唐朝音乐能如此繁荣,本质上是大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长安街头回荡着胡琴与古筝,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盛唐的气魄。
正如《旧唐书》所言:“天下无事,人康俗阜,歌舞升平。”音乐成为国家强盛的直观呈现。
李隆基的音乐成就与其政治生涯紧密交织。
开元年间,他以音乐为纽带,通过十部乐的展演彰显大国威仪,天宝后期却因沉溺而怠于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这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戏剧性,反而让他的命运如戏曲一般富有戏剧性。
不可否认的是,他对音乐的痴迷从客观上推动了艺术发展,也使唐代音乐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