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如果仔细观察如今的华语乐坛就会发现,除了头部的能够开得起个人体育场的歌手依然有着很高关注度。
更多的歌手,尤其是不怎么出名的歌手,似乎都在参加更多的音乐。
尤其是很多老一辈“艺术家”们,乐此不疲奔波于各大音乐节。
而最近也是刷到了一条非常有意思的内容:音乐节是糊咖再就业吗?
01
坦白讲,这样的评价有问题,但是不算太大,应该改一改:音乐节是部分糊咖再就业。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这两张图片,这属于是目前的音乐节比较标准的阵容了。
不难发现,其中很多歌手和头部歌手比起来,确实算是“糊咖”,于这些歌手而言,开个人巡演极大概率是亏本的,而去参加音乐节,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PS:这篇文章但凡涉及负面评价的,不点名。
比如部分歌手,实际出圈代表作品只有那么两三首,更甚者可能只有一首,这些歌手的歌曲并不能够支撑他们开得起一场个人演唱会。
那么,他们去参加音乐是最合适的,刚好只需要唱那么几首歌曲。
于歌手本人而言,唱熟悉的歌曲不会犯错,并且演出成本几乎为0;
于听众而言,听到的都是熟悉的曲目,也乐于去聆听“糊咖”歌手的代表作。
何乐而不为呢?
02
我个人依然认为,音乐节虽然确实存在“糊咖再就业”的情况,但是确实是非常良好的“生态”。
目前内娱并没有打歌舞台,歌手们生存环境是非常糟糕的,音乐节日益火热给了更多歌手“饭碗”。
同时大家应该注意到,更多“糊咖”们开始抱团取暖,这种举动,其实都是让越来越多的没有头部歌手影响力的歌手们有了更多可能性。
从综艺到音乐节,无非都是在努力“活着”,努力让自己更好。
这种行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去批判的。
03
更何况,这对于目前有着不错影响力的歌手而言,其实也是好事。
比如目前在开体育场演唱会的张杰和周深,看看张杰、周深的做法吧,他们参加的音乐节也不算少,他们是“糊咖”吗?我想应该不会有人这样觉得吧。
头部歌手参加音乐节的好处是明显的:
1.夸张的演出费用。
2.靠后的出演顺序。
3.能够吸纳不同审美的听众。
4.结识不同风格的音乐人。
……
从古至今,其本质就是前辈带后辈,把蛋糕做大,让大家都有饭吃。
03
“真正的糊咖音乐节都去不了。”
“那咋了,内娱还有多少留给歌手爱豆的舞台啊,不跑音乐节难道去演戏吗。”
网友评论很真实,能够上音乐节的“糊咖”们,至少还能够参加音乐节,可以继续做音乐。
但是对于更多的糊咖们,可能辛苦创作很久,作品都未曾被人听到过,其中不乏有的是能力不行,但是也不乏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看见过”。
音乐节越火越好,阵容越豪华越好,老带新的乐坛,才能越来越好。
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点赞并分享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