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红色校园戏剧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激进的学生形象和成熟的母性形象两大类,其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李薇和崔再冰。
在团队之中产生内部矛盾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犹豫和妥协,坚定着前往延安的信念;当被八路军误捕的时候,她敢于起身暴露自己的女学生身份,为自己申辩;当国民党将领威逼利诱的时候,她干脆地拒绝一切优越条件,不到延安誓不罢休;当爱情冲击着她的革命理想的时候,她果断与暗恋的对象划清界限,从此决裂。总之,她的每一个决定都洋溢着青春的无畏与果敢。如果这个女性形象是崔再冰的话,她处事会更加圆滑和谨慎,而非如李薇一般不管不顾,勇往直前。
事实上,在全剧中也只有这一段,崔再冰卸下了作为女强人的骄傲和防备,流露出了女性的柔软。这样的母性形象在西北民族大学满天星剧团演出的《映山红》中也有。该剧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长征后,离江西瑞金不远的红花乡遭到匪军侵袭,一大批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之中。红花乡留下来的党员处于危难之际,女共产党员梁玉梅站了出来带领大家和敌人殊死搏斗。故事曲折跌宕,情节细腻感人。剧中的主人公梁玉梅对孩子的爱护和照顾与崔再冰相比,似乎太无情。但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也就是对自己孩子的爱。
相比于激进的女学生的形象,成熟的母亲形象显然更加饱满、层次更加丰富。但在不同作品中不同的人物设置对主题的表达有着不同的意义。正是因为每个角色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观众才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体会历史中的女性群像,进而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获得多样化的共情与鼓舞。
在我搜集并阅读文献期间发现,在校园戏剧批评领域鲜有关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校园戏剧作品中,以女性视角展现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样的课题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激进和敏感的群体,敏感更几乎是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共同的性格特征。因此,称校园戏剧为社会现实的晴雨表也并不为过。而批评者在关注校园戏剧创作时不应该只从作品的角度进行孤立的作品研究,而应该从整体的历史学思维进行纵向的作品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转变与社会现实的对应关系或许更加具有文化意义上的研究价值。